細胞與類器官共培養(yǎng)體系通過引入特定細胞類型,模擬體內復雜的細胞間相互作用和微環(huán)境,從而更真實地反映生理或病理過程。以下從共培養(yǎng)的細胞類型、作用機制、應用場景及技術要點四個方面進行系統闡述:
一、共培養(yǎng)的常見細胞類型及作用
1. 免疫細胞
T細胞(CD4+/CD8+)
作用:模擬腫瘤免疫微環(huán)境,研究T細胞對類器官(如腫瘤類器官)的浸潤、殺傷作用及免疫逃逸機制。
應用:篩選免疫檢查點抑制劑(如PD-1抗體)的療效,優(yōu)化CAR-T細胞治療策略。
案例:在結直腸癌類器官共培養(yǎng)中,T細胞可誘導腫瘤細胞凋亡,但腫瘤細胞通過上調PD-L1表達抑制T細胞活性。
巨噬細胞(M1/M2型)
作用:M1型巨噬細胞促進炎癥反應,M2型巨噬細胞參與組織修復和腫瘤進展。共培養(yǎng)可研究巨噬細胞極化對類器官的影響。
應用:探索炎癥性腸?。↖BD)中巨噬細胞與腸類器官的相互作用,或腫瘤相關巨噬細胞(TAMs)對腫瘤生長的促進作用。
2. 間質細胞
成纖維細胞(CAFs,癌癥相關成纖維細胞)
作用:分泌細胞外基質(ECM)、生長因子(如TGF-β、HGF)和細胞因子,促進類器官增殖、遷移和耐藥性。
應用:在胰腺癌類器官共培養(yǎng)中,CAFs通過旁分泌信號激活腫瘤細胞EMT(上皮-間質轉化),增強侵襲能力。
間充質干細胞(MSCs)
作用:分化為多種細胞類型(如成骨細胞、脂肪細胞),或通過分泌外泌體調節(jié)類器官功能。
應用:在腸類器官共培養(yǎng)中,MSCs可促進腸上皮修復,模擬腸道損傷后的再生過程。
3. 內皮細胞
血管內皮細胞(HUVECs等)
作用:與類器官共培養(yǎng)形成血管網絡,模擬腫瘤血管生成或組織灌注。
應用:在腫瘤類器官中,內皮細胞可形成功能性血管,為腫瘤提供營養(yǎng)并促進轉移;在肝類器官中,血管化可提高代謝功能。
4. 神經細胞
腸神經系統(ENS)細胞
作用:與腸類器官共培養(yǎng),模擬腸-腦軸互動,研究神經信號對腸蠕動、分泌和免疫的調節(jié)。
應用:探索功能性胃腸?。ㄈ缒c易激綜合征)中神經與腸上皮的交互作用。
5. 微生物細胞
益生菌/致病菌
作用:研究腸道菌群與腸類器官的相互作用,如益生菌對腸屏障功能的保護作用或致病菌(如沙門氏菌)的侵襲機制。
應用:開發(fā)微生物療法治療IBD或感染性疾病。
二、共培養(yǎng)的作用機制
1.旁分泌信號
共培養(yǎng)細胞通過分泌細胞因子(如IL-6、TGF-β)、生長因子(如EGF、VEGF)或代謝物(如乳酸、丁酸)調節(jié)類器官行為。例如,CAFs分泌的HGF可激活腫瘤類器官中的c-Met通路,促進增殖。
2.細胞間直接接觸
通過黏附分子(如E-cadherin、整合素)或間隙連接(如connexin)實現細胞間信號傳遞。例如,T細胞與腫瘤類器官的直接接觸可誘導穿孔素/顆粒酶介導的細胞毒作用。
3.機械力傳導
共培養(yǎng)細胞通過基質變形或細胞收縮產生機械力,影響類器官形態(tài)和功能。例如,成纖維細胞收縮可改變類器官周圍的ECM剛度,激活YAP/TAZ機械轉導通路。
三、應用場景
1. 腫瘤研究
免疫治療開發(fā):共培養(yǎng)T細胞與腫瘤類器官,篩選高效免疫療法。
耐藥機制研究:共培養(yǎng)CAFs與腫瘤類器官,揭示間質細胞介導的耐藥途徑(如化療藥物外排泵上調)。
轉移模型構建:共培養(yǎng)內皮細胞與腫瘤類器官,模擬血行轉移過程。
2. 再生醫(yī)學
組織工程:共培養(yǎng)MSCs與肝/腎類器官,促進器官修復和功能恢復。
疾病建模:共培養(yǎng)免疫細胞與腸類器官,模擬IBD的炎癥-纖維化進程。
3. 藥物篩選
高通量測試:共培養(yǎng)多種細胞類型(如腫瘤+CAFs+T細胞),評估藥物對復雜微環(huán)境的綜合效應。
毒性評價:共培養(yǎng)肝類器官與內皮細胞,檢測藥物對血管生成和肝功能的雙重影響。
四、技術要點與挑戰(zhàn)
1.共培養(yǎng)體系設計
比例優(yōu)化:需根據研究目的調整細胞比例(如T細胞:腫瘤類器官=10:1)。
培養(yǎng)基兼容性:需使用無血清或條件培養(yǎng)基,避免細胞因子交叉干擾。
分離技術:共培養(yǎng)后需通過流式細胞術或磁珠分選分離特定細胞進行分析。
2.微環(huán)境控制
氧濃度:腫瘤類器官需低氧環(huán)境(1-5% O?),而免疫細胞需常氧(20% O?),需通過氣室或化學缺氧劑平衡。
ECM成分:需根據共培養(yǎng)細胞類型選擇基質膠(如純膠原用于內皮細胞,Matrigel用于上皮類器官)。
3.挑戰(zhàn)與解決方案
細胞污染:需嚴格無菌操作,并使用抗生素預防細菌/真菌污染。
長期穩(wěn)定性:共培養(yǎng)體系可能因細胞過度增殖或營養(yǎng)耗盡而崩潰,需定期傳代或補充因子。
數據分析復雜性:需結合單細胞測序、空間轉錄組學等技術解析共培養(yǎng)中的細胞交互網絡。
五、未來方向
1.器官芯片整合:將共培養(yǎng)體系與微流控技術結合,實現動態(tài)灌注和機械力加載。
2.類器官生物銀行:建立標準化共培養(yǎng)模型庫,加速藥物開發(fā)。
3.AI輔助設計:利用機器學習優(yōu)化共培養(yǎng)參數(如細胞比例、培養(yǎng)基成分)。
4.3D生物打?。捍蛴『喾N細胞類型的復雜組織,模擬器官級結構。